核心观点
烧碱产量的变化受价格的影响较大,利润是影响碱产业扩张与否的直接因素,本轮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需求增加;
从长周期来看,烧碱与液氯的价格呈明显的负相关,且持续的周期一般为2—3年;
烧碱和PVC大部分时间是同涨同跌的,仅有少部分时间走势相反,烧碱走势滞后于PVC;
氯强于碱时,抑制产业扩张,“以碱补氯”会刺激产业扩张,但综合利润较高时,利空PVC。
工业上用电解食盐水(氯化钠,NaCl)生成氢氧化钠、氯气和氢气,以此为原材料生产一系列化工品的工业被称为氯碱工业。
氯碱生产过程中会同时按比例产出烧碱和氯气(每生产一顿烧碱就会产生大约0.88吨的氯),但市场对于氯和碱的需求却不一定符合这个比例,这就产生了氯碱不平衡的问题。
不同的时期影响两者平衡的侧重点不同,有时是“以碱补氯”,有时是“碱有余而氯不足”,但无论如何,氯碱平衡的问题关系到整个氯碱工业的发展。
供应
过去的十年里,大概可以把烧碱分为三个阶段对待。
2008年到2013年为第一阶段,烧碱处于产能扩张的周期,产能从2568万吨扩大到3851万吨,增幅49.96%,这期间虽然受08年金融危机影响,09年开工率和产量都明显下滑,但是受财政刺激的影响较大,产业复苏的速度非常快,2010年产量同比增长21.61%,增幅为十年间最高,产业整体的开工率也是逐年上升,烧碱的产量大幅增加。
2013到2015年为第二阶段,烧碱进入去产能周期,仅增长22万吨,增幅0.57%,行业的发展停滞,由于烧碱行业产能过剩,下游消费需求放缓,市场整体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,开工率先升后降,导致产量增减变化较大。
2015年后为第三个阶段,产能重新扩张,扩张的幅度小于第一阶段。整体来看,烧碱的产量一直是处于增长的趋势中,但产量的增长速度从2010年之后不断放缓。产量的变化与短期价格的相关性较高,价格上涨,产量增加,价格下跌,产量降低,而产能的变化与长周期的利润相关度高,当利润持续较好时,产能才会不断扩张。
进出口
我国一直是烧碱的净出口国,烧碱每年进口量微乎其微,仅1-3万吨,近6年来维持在1万吨附近,影响可以忽略不计。出口量大约在150-200万吨,出口量与产量的关联不大,出口利润的影响较大,近两年出口逐渐减少至150万吨左右,主要是内外盘倒挂,国内需求好于国外需求,与2009和2010年的情况相比,相同的是出口利润均较低,不同的是当初国外的需求偏弱,国内需求处于复苏过程中。
需求
烧碱下游分类较多,主要用于生产氧化铝、造纸、粘胶、水处理等。氧化铝占下游消费比例的1/3左右,是烧碱行业的主要下游消费领域,氧化铝价格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,价格一路上涨,最高值涨幅接近100%,行业的开工负荷处于高位,氧化铝产量增长率上升,给烧碱整体行情带来较强的支撑。除氧化铝外,化工、造纸等行业表现良好,接货积极性明显上升。造纸及印染企业盈利空间上升,纸浆产量止跌回升,2017年出现小幅增长。下游需求的整体好转,是本轮烧碱价格上涨的主因。
历史上上一轮“以碱补氯”发生在2011-2012年,当时受日本地震及国内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,国内氯碱行业整体供需格局发生了较大改变。
烧碱价格因货源紧俏而快速上行,32%离子膜烧碱价格从2010 年年中450元快速上涨至600元,而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将烧碱价格中枢继续上推,在2012年年中高点达到940 元/吨,景气周期长达2年,涨幅109%。
与之相反的也是液氯市场因供给过剩和需求不振带来的低迷,价格从2010年三季度的2100元/吨的高点一路下跌至2013年年初的200元/吨,跌幅90%,熊市持续了3年之久。
2013年开始电石法PVC的利润增加,液氯开启了一年半的反弹周期,烧碱由于供应过剩,价格从高位开始下跌,但从2014年年中,氯碱重新进入了“以碱补氯”的周期中,氯碱需求分化,2016年下半年氯碱不平衡凸显,烧碱价格大幅上涨,创历史新高,而液氯却沦落至需要补贴运费的境地。
氯碱平衡很难达到的原因在于二者下游需求领域差别很大,烧碱主要用于生产氧化铝、造纸、粘胶、水处理等,氯主要用于生产 PVC、环氧丙烷、环氧氯丙烷、制冷剂等。价格主要是由供应和需求两部分因素决定的,由于每生产一顿烧碱就会产生大约0.88吨的氯,只要氯碱的综合利润足够,氯碱工厂就有足够的意愿去生产,所以当任何一方的供需平衡被打破,另一方就会出现供需失衡的状况。
例如本轮“以碱补氯”就是2016年下半年开始,终端对氧化铝的需求骤增,氧化价格大幅增长,相应的大幅增加了对烧碱的需求,使得烧碱原先的供需平衡被打破。由于烧碱的利润足够高,所以哪怕出现了液氯补贴运费的现象,氯碱的综合利润仍较高,氯碱的供应持续增加。
我们可以发现,近几年PVC的需求也是处于上升过程中,2017年表需有近11%的增长,16、17年价格也有过两拨比较大的上涨趋势,但由于其需求增长不是如氧化铝般爆发式的,所以打破了液氯市场之前的供需平衡状态,供应明显过剩,以至于需要补贴运费才能销售。
烧碱中占比最大的氧化铝基本都用于生产电解铝,目前再生铝还难以大规模替代电解铝,氧化铝产量未来将保持较高的增速,且环保对于造纸和印染企业的影响较大,将会维持较高的利润空间,烧碱下游的增长将继续带动烧碱产量持续增长,而PVC产能投放有限,液氯下游的产量将明显弱于烧碱,未来氯碱不平衡局面仍将继续。
长期来看,烧碱与PVC价格有一定的同向关系。
2005.05-2008.04近三年的时间里,PVC与烧碱价格处于上涨趋势中,08年7月PVC率先见顶回落,烧碱则于同年8月见顶,此后是一波幅度较大的下跌过程,不同的是PVC跌幅大但是周期比较短,08年底就开始触底反弹,而烧碱在09年7月才触底。2010年1月到11月,PVC和烧碱同时开始上涨,从2011年11月至2016年初,PVC开始了长达3年的熊市,烧碱则是从2012年6月开始一路下跌至16年3月。再往后至今,又是一轮新的上涨行情。我们发现烧碱和PVC大部分时间是同涨同跌的,仅有少部分时间走势相反,烧碱走势滞后于PVC,周期不会超过1年。
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,其一相比烧碱而言,PVC更处于产业链的后端,数据更加透明和全面,其二,PVC与黑色产业链的相关度较高,其价格不仅仅是反应基本面情况,同时也包含一定的金融属性和市场情绪。
氯碱平衡对PVC价格的影响不是绝对的,液氯强于烧碱时,PVC的成本上升,利润受到挤压,而烧碱的利润处于下降过程中,综合利润减少,上游企业的开工意愿降低,氯碱产业处于去产能过程中(例如2013-2015)。
当烧碱强于液氯时,出现“以碱补氯”的现象,PVC的成本会降低,利润增加,烧碱利润上升,综合利润增加,使得产业进入扩产能周期(例如2016-2018),产量增加。从上图也可以看出,当综合利润到一定高度时,往往会对PVC走势造成比较明显的压制。